航班信息集成系统是机场信息系统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是信息系统的核心。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机电信息保障部以“提高机场航班信息集成系统重大保障工作效率”为
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组织12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历时两年,攻克十多项技术难题,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机场信息系统航班换季、航空公司转楼、航空公司更改地面代理等保障工作的“一键式”操作,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执行效率。该课题由此荣获第三届上海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实践中找课题 上海浦东机场信息集成系统是英国ULTRA公司开发的系统软件,该套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伦敦希思罗、纽约肯尼迪等世界机场,但由于国内外各机场业务流程有所差别,而且航空公司换代理、转楼等新业务不断出现,集成系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可用性,系统管理员和操作人员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指定的任务,影响了集成系统的工作效率。
针对这一状况,2009年初,股份公司机电信息保障部从提升浦东机场运营水平出发,主动提出对集成系统持续改进,并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了一支12人的项目攻坚组。然而此时距离ULTRA集成系统上线不到一年,系统仍处于试运行期,关键核心技术也掌握在厂商手中,我方技术人员只能了解到该套系统的部分应用技术,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探索中解瓶颈 万事开头难,由于对集成系统关键技术并不熟悉,项目组一时间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根结,最初进展并不顺利。就在大家快要灰心的时候,信息支持科副科长、共产党员杨茜积极给大家鼓劲,稳定军心;有着11年信息系统管理经验的潘硕军积极引导大家先全面掌握功能模块的底层架构,自下而上,层层递进。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们主动攻坚克难,整个项目组空前团结。
白天,大家利用午休时间开会讨论。晚上,12个人分成四组轮流在航班结束后进行方案分析及模拟测试。在遇到航班换季、航空公司转楼、转代理的保障任务时,项目组全员主动加班,向英国厂商学习关键技术。青年骨干、共产党员王迪还充分发挥英语优势,充当起临时翻译。
正是抱着“打造机场IT保障团队”的坚定信念,一年来,项目改进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但找到了影响机场信息系统保障工作效率的5大系统问题,并且逐一形成了解决方案。
在解决航空公司转楼时航班信息模块与资源分配模块无法同步问题时,英国专家给出的建议是解除资源模块中数据库对于航站楼的约束。项目组经过仔细讨论,一致认为资源分配模块较为复杂,一旦贸然解除约束,可能引发关联性系统故障。项目组进行反复测试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增加对航班信息模块与资源模块之间通信消息体的判断条件,从而实现两模块的同步。这样避免了对数据库进行修改,既降低了风险度,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及保障工作的执行效率。此方案立即得到了英国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列为ULTRA产品中系统问题解决方案的经典案例。
运营中显成效 改进项目历时将近两年,项目组前后攻克了“航空公司转换代理关系”功能模块的代码开发和模块设计,提高“航班换季”功能模块的容错性,解决“转楼”模块的系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问题,简化原有转楼的复杂策略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打赢了这场提高机场信息系统重大保障工作效率的攻坚战,有效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改进后,航班换季、航空公司转楼、航空公司更改地面代理三项保障工作中,相关业务部门98%的人工操作转化为系统后台自动完成,集成系统三项保障工作中的总用时由250分钟减少为10.25分钟,仅占集成系统工作总用时的17.01%,大大提高了系统执行效率。
2010年2月,在国泰航空、港龙航空的地面业务转由机场代理保障任务中,依靠航空公司转换代理功能模块,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集成系统上千条记录及基础信息表的修改,实现了信息系统代理业务的无缝转换,真正完成了低效率向高效率的鸿沟跨越。
此次科技创新项目不仅解决了集成系统一直以来的技术难题,而且有效提升了上海机场IT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上海机场信息系统重大保障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持。新模块启用至今,集成系统已经成功保障了4次航班换季,大规模减少了人工干预时间,得到了AOC、TOC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上海市国资委党委)